清宫礼仪有多严苛?看《甄嬛传》中每个人的台词和动作,你就懂了
十多年前,清宫戏和古装剧可火了。
那阵儿,好多人都瞅过《还珠格格》《宫锁心玉》这类古装剧。
但其实,这类剧的质量通常都不咋地,很快就会被人忘掉。
不过,《甄嬛传》这部古装清宫剧可不一样。
截至现在,十二年前播的《甄嬛传》非但没被冷落成小众,反而老上各种影视网站的热搜榜,真让人觉得挺意外的。
其实吧,《甄嬛传》能这么火,热度一直不减,老厉害了。
除了演员演技好、剧本妙,这剧的清代礼仪还原度也超高!
温实初扮演者本人就是礼仪方面的专家。
所以,这部剧对清代礼仪的还原度,那是相当高啊,要是放到电视剧发展史上,也是很牛的!
【《甄嬛传》中的宫廷称谓】
和普通人不一样,皇家对称呼要求很严。
此外,清代宫廷的大部分称谓要求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。
要是叫错了称谓,只能说剧组太不认真了吧。
连看几篇论文的时间都不肯花。
《甄嬛传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,没让观众失望。
甄嬛选秀成功后,侍女改口称“小主”,而非“娘娘”。
这真的是事实。
在清朝,“娘娘”可不是乱叫的,得有身份才行。
《甄嬛传》的故事背景是雍正年间,当时对后宫人数还没有严格规定。
但是现在后宫等级制度很完整了。
依据这个体系,后宫中的女人大致可分成三类。
正房、小妾、通房丫头。
一级比一级人多。
正室只有皇后。
雍正时,没规定妾室人数。
不过按照乾隆后期的规矩,人数应该不会太多,通常不会超过十五人。
这类里有四级,其中三级与妃嫔有关,分别是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。
还有一个是嫔。
《甄嬛传》的故事,基本都在妃子和皇后之间发生。
最差的就是通房丫头了。
这类人充其量就是个“皇帝的女人”,连个小妾都算不上,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伺候皇帝睡觉而已。
要是能得皇帝喜欢,才有机会升第二档。
不然就只能老死在宫里了。
通房分三个等级,分别是贵人、常在和答应。
就看这两个等级的名字,就能知道这些人的身份地位。
甄嬛一开始就是通房丫头里的“常在”。
和皇帝见过面后,她就被升到“贵人”了,这可是通房等级里最高的了,就差一步就能当妾了。
之后甄嬛是因为有孕,才终于晋升为“嫔”。
甄嬛当上“菀妃”后,除了陪嫁丫鬟一直叫她“小主”,其他人都得称她为“菀妃娘娘”。
其他丫鬟、侍从都改成叫“娘娘”了。
这种符合历史的小细节,充分说明了《甄嬛传》剧本创作的严谨性。
但这种分级方式是清朝的特点,不能用在其他朝代的古装剧里。
就比如啊,贵人在清代连妾室都算不上,地位只比常在高一级。
但在东汉,贵人的地位很高,仅次于皇后。
其他剧中的称谓也很合理。
比如说在选秀的时候,甄嬛她们几个在商量事情的时候,都会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家父。
但是亲人之间聊天时,不会称呼对方的父亲为“令尊”。
像温实初,就喊甄嬛的父亲作“甄伯父”。
因为“令尊”这种称呼一般用在陌生人身上。
要是亲近的人之间都这么互相称呼对方的父亲,反而显得更生分了。
【《甄嬛传》中的见面礼节】
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,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,女人也需要承担一些责任。
皇帝在朝堂上定事儿,和大臣们过招。
皇后得在后宫处理大事,还得跟嫔妃们斗智斗勇。
所以说,后宫就相当于“小朝堂”,不尊重皇后就等同于不尊重皇帝。
为了区分等级,后宫将朝堂礼仪照搬,还做了本土化改进。
《甄嬛传》在这方面还原得很到位。
就比如甄嬛第一次拜见皇后的时候,她得先跪在地上,接着轻抖三下手帕,再起身,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三遍。
这礼节表面看跟朝堂没关系,但实际上,它是三跪九叩的“简略版”。
清代流行旗头、钿子等饰品,虽然这部剧对旗头的还原不是很准确。
但钿子的还原比较准。
这些东西戴头上,老复杂了,要是扣紧了,容易掉一地,还叮当响。
那就图个方便,把扣头的环节省了,用扬手帕代替吧。
嗯,这大礼行起来太麻烦了,天天三跪九叩的。
所以在清朝,只有重大节日、典礼、仪式才会用这么正式的礼仪。
日常见面礼仪,一般越方便越好。
清代女性最常行的日常礼是“万福礼”。
“万福礼”就是弯膝盖,双手叠放,同时说“万福”这俩字。
这种见面礼看着简单,实际上大有门道。
那就是两只手叠放的方向,这可不能瞎放一边。
因为这意味着身份地位有高低之分。
在清朝,如果主人和婢女碰到高等级的妃嫔或皇后要行礼,婢女通常会将手叠放在腹部左边。
主人右手叠放。
万福礼时,下跪的程度和时长也得注意一下。
像甄嬛身边的丫环给甄嬛行礼,就常用屈膝短万福的方式。
就是只屈一下膝,不用下跪,然后行完万福就可以自己起来了,不用等甄嬛叫起身。
甄嬛要抓住刘畚,去面见皇帝,好彻底扳倒华妃,就用下跪长万福的方式。
这必须得真正跪下,而且还得一直跪着,直到皇帝准许起身。
那肯定啊,很少有下跪长万福的,一般都是见皇帝、太后、皇后这些“大人物”的时候才需要这么行礼,表示尊敬。
此外,万福礼具体形式还与行礼双方的身份地位相关。
比如甄嬛的侍女浣碧和十七王爷关系暧昧。
甄嬛带浣碧面见王爷,浣碧行礼较短。
剧中甄嬛发现浣碧行短万福礼的意思后,借机调侃了浣碧。
宫里的男人不用行大礼。
他们行礼的名称叫“打千礼”。
打千礼就是我们在清宫剧里常见的男性行礼方式,左腿向前弯曲,右腿和右手分别向后弯曲并触地。
“打千礼”跟万福礼类似,持续时间和弯曲程度都差不多,就不多说了。
见面有见面的规矩,离开自然也有离开的规矩。
如果离开的时候不拖泥带水,那应该是活得不耐烦了。
在清朝,见地位高的人得弯腰退步几步才能转身走。
日常面见皇后这种事,还得一起行动,得整齐划一弯腰、退步、转身,然后再离开。
【《甄嬛传》中的吉礼】
清代后宫礼节可分为吉、嘉、宾、凶四类。
吉礼主要是祭祀天地神灵时的礼仪规定。
嘉礼是庆祝生日、成年和节日时的礼仪。
宾礼就是主宾相见或者招待外宾时的礼仪呀。
凶礼和现在的意思差不多。
《甄嬛传》对吉礼的还原整体还可以。
就比如剧里拍了祭天的画面。
听史料说,清朝时,皇帝每年冬至都得去现在北京天坛那祭天。
这可是个很隆重的祭祀节日呢!
所以清朝的历任皇帝都很重视。
在剧中,皇后祭天穿得很正式,凤袍朝冠,尽显母仪天下的派头。
剧中,太后因南方雪灾让皇后带领后宫祈福,而皇后穿的衣服却很普通。
跟便服差不多。
此外,《甄嬛传》对古人的迷信表现得还挺真实的。
遇到难题或不明白的事,她们就会求老天爷保佑。
再者,后宫女性爱去佛寺祈福消灾的特征,也与历史上清朝宫廷佛教兴盛的情况相契合。
能看出来制作组是真的用心了。
【总结】
当然,《甄嬛传》也不是没有毛病。
比如清代服装的复原程度就比较差。
不过,这些缺点也是当时大多数电视剧的常见问题。
强如《大明王朝》,对明朝服装的还原程度也不怎么样。
《甄嬛传》能被大多数人认可,主要是因为它在同类型剧里是最好的,“别人没有的我有,别人有的我更好”。
从清代礼仪的角度来看,《甄嬛传》绝对是部有诚意的好剧。
《清史稿》是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史书。
《仪礼正义》这本书怎么样呢?
《康熙会典》
《清实录》是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,涵盖了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德宗光绪帝共十二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方面的内容,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之一。